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頁 > scxw > 四川日報

農民工博物館為2500萬川籍農民工而建
2022年05月24日 09:33 來源:四川日報 編輯:曹惠君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劉春華

  成都市新津區(qū)興義鎮(zhèn),中國天府農業(yè)博覽園。藍天白云下,五座巨大的拱形建筑拔地而起,屹立在廣袤的田野中。

  “這是天府農博園的主場館,四川農民工博物館就在主場館4號館的二層和三層!5月19日,省農民工服務中心主任張凱釔介紹,農民工博物館布展將從5月底開始,預計9月正式對外開放。

  四川是農民工大省,1978年到2021年,全省農民工人數從118萬余人增長到2500余萬人。為全面記錄川籍農民工發(fā)展歷程,傳承其吃苦耐勞無私奉獻精神,讓全社會關心關愛農民工,2020年,經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我省開始在天府農博園內打造農民工博物館。如今,農民工博物館建造情況如何?未來博物館將是怎樣的?記者進行了實地探訪。

  一座博物館,記錄農民工“川軍”歷史

  走進天府農博園主展館4號館,入口處是一面巨型LED透明屏。從透明屏下面的大門通道進入4號館內,二樓三樓就是即將布展的農民工博物館所在地。

  張凱釔介紹,博物館展廳面積將達1800余平方米;將通過文物、文字、圖片、視頻、音頻、場景復原等方式,全面形象展示改革開放以來川籍農民工群體從無到有、從少到多,活躍在各行各業(yè),成為產業(yè)工人主體的歷史。

  目前,四川常年有2500余萬農民工在外務工,占全國農民工總量十分之一。2020年,為全面記錄川籍農民工為經濟社會發(fā)展作出的貢獻,省委省政府決定建設四川農民工博物館。2020年6月,人社廳專門成立農民工博物館建設工作專班,負責推進農民工博物館建設。

  一年多來,經過數次組織專家論證,廣泛征求包括農民工在內的社會各界意見,最終確定展陳方案。根據方案,農民工博物館將分五個部分呈現,除了序廳和尾廳外,還細分了三個單元:前進的步伐——農民工發(fā)展歷程;守望的溫度——情暖農民工;勞動的光輝——最美農民工。

  “四川建設農民工博物館,對于弘揚和傳承農民工精神、繼續(xù)推進和深化改革開放具有重要意義!比松绮吭瓌趧涌茖W研究所研究員、廣州·中國農民工博物館總策劃哈曉斯認為,在我國的億萬農民工建設大軍中,氣勢雄壯的農民工“川軍”遍布全國各地,他們不僅是城鄉(xiāng)勞動力市場流動就業(yè)的先行者,也是四川農村改革發(fā)展歷史的縮影,更是鄉(xiāng)村振興的重要力量,他們?yōu)榻洕鐣l(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3362件展品,講述農民工“川軍”故事

  在省農民工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帶領下,記者來到位于農民工博物館附近的展品存放倉庫。只見長長的三排鐵架上,滿滿當當放著各種各樣的物品,包括收音機、磁帶、傳呼機、大哥大、風扇、水壺、飯盒、手電筒、信件等農民工在外生活物品,以及鋸子、木銼、鑿子、吹塵槍、分線機、縫包機、焊槍、安全帽、爐前防護罩等生產工具。

  “這些展品絕大部分是從省內21市(州)征集而來,也有極個別展品是通過省政府駐外辦事處征集而來。”省農民工服務中心公共事務部副部長黃瀟介紹,目前已征集到3362件展品。這些展品全面記錄了川籍農民工自改革開放以來工作、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

  展品背后,是農民工不畏艱辛對幸福生活的奮斗。上世紀80年代,春節(jié)期間的火車票十分難買。1983年春節(jié),為了能坐火車回四川老家過年,宜賓市高大崗的父親提前20多天托人幫忙,訂到了一張從上海開往重慶的火車票。那年春節(jié),因為有車票,父親將自己200多斤重的行李和在上海建筑工地上撿拾準備帶回家做護窗的鋼筋,全部艱難地帶回了四川老家。如今,高大崗將當年由上海鐵路局出具的那張珍貴的火車票訂票收據,捐贈給了農民工博物館。

  這些展品,都將在農民工博物館與觀眾見面!昂笃,我們還將通過四川農民工服務平臺,建線上農民工博物館,運用已征集到的實物展品,在線上講故事述歷史!睆垊P釔表示,四川力爭將農民工博物館打造成親民、互動、公開的城市窗口。

  【再回首】

  四川是農民工大省,常年約有2500萬農民工在外務工。長期以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農民工工作,先后制定加強農民工服務保障十六條措施、促進返鄉(xiāng)下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二十二條措施等政策舉措,建立健全服務保障農民工機制體制,堅持就業(yè)增收和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服務并重,常態(tài)化開展服務保障農民工“十大專項行動”“送慰問、送文化”等“十送”服務。

  【未來愿景】

  去年7月,我到天府農博園打工,干活干得最多的就是4號館。今年春節(jié)前,省農民工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到農博園來慰問農民工。通過他們介紹,我才曉得4號館里要建一個農民工博物館。能給農民工建個博物館,我覺得非常了不起,而且能親自參與修建博物館,我也覺得很驕傲。聽說這個博物館里將來可以自己錄播自己的故事,并且可把故事放給其他參觀者聽,到時我想錄播我修博物館的故事。

  ——成都市新津區(qū)農民工劉高全農民工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轉型時期獨特的經濟社會現象,更是改革開放進程中標志性的“新生事物”。農民工博物館展陳的內容,也將是改革開放以來四川乃至全國經濟社會發(fā)展進程的縮影。從交通方式看,早期的農民工“川軍”出川坐綠皮火車要幾天幾夜才到達目的地,現在有高鐵、高速公路、飛機,速度不可同日而語。從流動方向看,早期農民工“川軍”向沿海地區(qū)大中城市流動,到本世紀初,流動方向產生質的變化,省內流動人數首次超過跨省流動人數。這說明,四川經濟社會發(fā)展很快,對勞動力需求旺盛,農民工“川軍”流動的半徑逐漸縮小,F在,相當一部分農民工“川軍”已融入所在城市,從農民到市民的身份轉換,是經濟社會飛速發(fā)展的見證。

  ——人社部原勞動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廣州·中國農民工博物館總策劃哈曉斯

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本網或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新社,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聯系方式: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采編部 電話:+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