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頁 > bwbd > 中新網(wǎng)四川

于丹、魏明倫等齊聚“師者話青羊” “再讀·成都”在成都“原點”開篇
2021年04月28日 19:10 來源:中新網(wǎng)四川 編輯:韓金雨
分享到:

  中新網(wǎng)四川新聞4月28日電 (吳平華 吳茜 ) 成都,一直是一座顏值與內涵并重、詩與遠方完美相融的人文藝術之城,值得每一個走過的人細細“再讀”。近日,由中國室內裝飾協(xié)會陳設藝術專業(yè)委員會發(fā)起,ADCC生活藝術學院主辦,成都市青羊區(qū)區(qū)委宣傳部支持、四川文化藝術學院承辦的“再讀·成都”在杜甫草堂博物館的草堂書院正式開啟。

大家一起合影。青羊區(qū)委宣傳部 供圖
大家一起合影。青羊區(qū)委宣傳部 供圖

  24日,學者于丹不僅“打卡青羊”,她還以《喝一杯杜甫的酒,賞一輪李白的月》為題,在青羊區(qū)杜甫草堂,品讀“詩詞里的成都”之美,也拉開了此次“再讀成都”的序幕。

  在兩天的活動中,于丹、魏明倫、賀斌、朱章義以師者身份展開一場“師者話青羊”的人文美學對話,分別從李杜詩詞、歷史人文、蜀錦傳承、金沙文明等角度解讀成都基因密碼和人文魅力。

  “師者話青羊”:“再讀成都”從青羊開篇

  “千年蜀都·文博青羊”,青羊是以蜀錦蜀繡通達歐亞的“開放之城”,是李杜文章建構的“詩歌之城”,是馬可波羅眼中的“繁華之城”。杜甫草堂、金沙遺址、青羊宮、文殊坊、寬窄巷子、琴臺路等文化古跡不勝枚舉,金沙古蜀文化、琴臺秦漢文化、唐宋詩歌文化、青羊宮道教文化、文殊佛禪文化千年傳承。作為成都市的“原點”和“母城”,青羊區(qū)內縱貫4000年的歷史人文資源眾多,集中了城區(qū)約70%的歷史人文景觀,是外地游人到成都后的首選之地,同時也是“再讀成都”必須細品的開篇之章。

  今年以來,青羊區(qū)明確提出要實施文化賦能提升行動,建設世界文化名城核心區(qū)。塑造城市人文精神,建設文化產(chǎn)業(yè)新高地,建設公共文化服務典范區(qū),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創(chuàng)新發(fā)展,深化文化領域改革,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品質供給!扒晔穸肌北贿M一步激活,煥發(fā)新生,也越來越受到青年人的喜愛。

現(xiàn)場演講。青羊區(qū)委宣傳部 供圖
現(xiàn)場演講。青羊區(qū)委宣傳部 供圖

  正如青羊區(qū)相關負責人在致辭中所言,今天的青羊經(jīng)歷了歷史的沉淀,融入了巴蜀文明和天府文化的千年傳承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在青羊定居生活,越來越多的產(chǎn)業(yè)在青羊生根發(fā)芽。我們期待“再讀成都”能搭建起師者與青羊的時空對話,用“再讀”的方式,深挖“千年蜀都·文博青羊”的人文歷史內涵,讓更多的人了解青羊,愛上成都。

  “再讀·中國”——“再讀人文之城”活動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中國室內裝飾協(xié)會陳設藝術專業(yè)委員會等聯(lián)合發(fā)起,以時空為坐標開啟的人文美學體系化教育。王蒙、蔣勛、周國平、賴聲川、范周、梁建國等國內外100余位當代中國思想人文大師、藝術人文大師、設計人文大師、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傳承大師,以“人文美學”的視角,重新審視、品讀、深挖城市的歷史文化基因。

  以師者為引領,通過全景沉浸式專題課程研修、賞析、觀察、對話、思辨,全方位體驗、感悟成都之美。

  據(jù)了解,“再讀·成都”聯(lián)合青羊區(qū)依據(jù)強大的師者智庫資源和青羊深厚的歷史文化,從人文師者的聚集,到對青羊文化的深挖、解讀和轉化,打造青羊區(qū)獨有的文化品牌符號。通過文化賦能、教育賦能,加速青羊文化內燃動力,促進青羊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打造巴蜀文旅發(fā)展極核,助力世界文化名城排頭兵建設。

  師者于丹:“文博青羊,讓人心向往之,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24日,浣花溪畔的草堂,師者于丹以“喝一杯杜甫的酒”、“賞一輪李白的月”為題,以李杜詩詞為介,帶領來自全國優(yōu)秀設計師及行業(yè)精英們徜徉大唐詩詞海洋,與成都展開一場穿越千年的靈魂對話,同時,開啟了“詩詞里的成都”之旅。

  “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痹诓萏脮,師者于丹帶領大家一起大聲朗誦李杜詩歌。她表示,詩歌只有大聲朗讀才能體會詩人的情感,這是詩人留給我們的一份信物,詩歌給我們以智慧和力量,我們在草堂通過朗讀向詩人致敬,向草堂致敬,同時也希望大家從此與詩歌結緣,愛上詩歌。

與大家面對面交流。青羊區(qū)委宣傳部 供圖
與大家面對面交流。青羊區(qū)委宣傳部 供圖

  “他七言律詩的巔峰之作都出在這里,杜甫的詩作可以作為我們打開中國詩歌的密碼!闭f到杜甫草堂,于丹難掩喜愛之情,“行走在草堂,看見時光,看見大唐。之前父親帶我來過這里,后來我又帶孩子來這里,在相同的地方留影,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意境,每一次都是人與場景相遇的契機!

  “文博青羊,讓人心向往之,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我會一次一次地再回青羊!庇诘け硎荆嘌騾^(qū)是我一直特別喜歡的地方,有著獨特的歷史人文資源,杜甫草堂、浣花溪、金沙遺址、寬窄巷子,我們可以在這里去追尋古文明為我們留下的信物,也可以在寬寬窄窄的巷子里品味沸騰的麻辣火鍋,這里有老棒冰,也有咖啡香。有時候我會拿著一根老棒冰從頭走到尾,你會覺得這里是一座有煙火氣的市井之城,她不僅僅有久遠的深情詩意,她還有當下的人間煙火。

  蜀錦傳承人賀斌:蜀錦代表了成都人對生活的審美

  四川古稱“蠶叢古國”,桑蠶絲織業(yè)已有6000年歷史,西漢時稱之為“蜀錦”,漢代至三國,蜀錦早已盛名遠揚。成都也因此以“錦”命名——“錦城”、“錦官城”。杜甫詩句“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也源自于此。

  作為中國織錦工藝大師、四川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蜀錦織造技藝傳承人,賀斌是目前唯一一個能掌握蜀錦手工織造全套工藝的人。4月24日晚,他坐在那臺穿越時空的“超級計算機”前,拉花、投梭、打緯……當他翻過錦面呈現(xiàn)出色彩斑斕的一面時,頓時驚起一片贊嘆。

  賀斌告訴記者,成都以“錦”命名,蜀錦向來跟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大量應用于老百姓的衣料被面,清代蜀錦達到鼎盛,成都從事蜀錦的人萬余人,織機有上千臺,工藝達到爐火純青的高度。

  “成都人向來愛美,也懂生活的審美,蜀錦代表了成都人對生活的審美!辟R斌說,蜀錦的生產(chǎn)演變、技藝提高,都是和成都人的審美分不開的。善于包容的成都人吸收了很多外來文化,這也直接推動了蜀錦的不斷創(chuàng)新。成都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用蜀錦表達和呈現(xiàn),蜀錦的發(fā)展革新與成都人對生活的審美密切相關。

  對于蜀錦的傳承,何斌表示,現(xiàn)在蜀錦的確進入低谷,但我相信蜀錦有它的魅力所在,未來有它的發(fā)光之時,F(xiàn)在首先做的是技術人員的培養(yǎng),耐得住寂寞,方能守得住技藝。原來我們主要靠師傅帶徒弟的傳統(tǒng)方式,目前我們正在利用現(xiàn)代手段,做視頻、文字等資料的整理和保存,以便技藝傳承。

  “巴蜀鬼才”魏明倫:我是青羊的子孫

  安逸的蓋碗茶、憨萌的熊貓、滿大街飄散的火鍋味構成了成都獨一無二的煙火氣。李冰治水治出了千秋長壽都江堰,治出了天府之國,成都是名副其實的安樂窩。安逸的成都究竟滋養(yǎng)出怎樣的成都人?

  今年已80歲的戲劇家、辭賦家魏明倫,是土生土長的成都人,被稱為“巴蜀鬼才”。他9歲登臺演川劇,在戲劇、雜文、詞賦碑文領域自如穿梭,變化多端,各個成就斐然。他是巴蜀歷史文化繞不開的代表符號。

  “我在青羊區(qū)已經(jīng)住了20多年了,我外祖父外祖母居住在青羊區(qū),母親的出生之地是青羊的方正街,所以我是世世代代的青羊區(qū)的子孫!25日的上午,魏明倫老先生坐在成都院子對青羊展開了一場富有深情的精彩對話。

  青羊是老成都的起點,青羊宮過去也是青羊區(qū)的標志之一,魏明倫還記得小時候就跟著父母去逛青羊宮花會的情景。

  說到成都人,他認為成都人具有享受生活的稟賦,慣于追求生活質量,善于享受生活樂趣。成都人“先天下之樂而樂”,時間在成都就是生活。

  但魏老也指出,成都是安逸之地但不等于是無作為之地,好逸而又不惡勞,好吃而不懶做,玩物而不喪志,安逸而不茍安。天下文人皆入蜀,成都既是一個文采之城,又是一個安逸之地,成功之都。

  金沙遺址博物館館長朱章義:三星堆和金沙一脈相承,又獨具個性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長期以來,古蜀僅存在于語焉不詳?shù)膫髡f故事中。上世紀至本世紀初,三星堆、金沙遺址的發(fā)現(xiàn)與發(fā)掘,讓古蜀國的發(fā)展脈絡逐漸清晰起來。金沙和三星堆文化有什么聯(lián)系?金沙遺址有哪些遺存?

  陽春三月,三星堆新“祭祀坑”的發(fā)掘“再醒驚天下”。25日下午的金沙遺址博物館,朱章義館長在神秘的烏木林里帶領大家穿越時空,一起去探尋他介紹說金沙遺址與古蜀文明的秘密。

  朱章義館長介紹,從考古發(fā)掘和出土文物來看,金沙遺址和三星堆祭祀文化一脈相承并有所發(fā)展,兩者之間存在共性,但又獨具個性。

  他介紹說,兩者大量出土器物的樣式和藝術風格極為相似。金沙遺址目前共出土2件黃金面具與三星堆出土的4件帶金面罩的青銅人頭像、以及最新出土的金面具殘片相比,造型風格極為相像。此外金冠帶、青銅立人也極為相似。

  同時,崇奉太陽是古蜀人不變的信仰。古蜀文化中有大量反映太陽崇拜的遺跡和遺物,真實地反映了古蜀王國太陽崇拜的繁盛。三星堆出土的器物上有“日暈”紋、“太陽芒紋”等太陽紋;還出土有6件銅太陽形器,其中巨大無比的銅車輪形器更是對太陽最具象的表現(xiàn)。

  而在金沙遺址中,太陽崇拜的信仰體現(xiàn)得更為清晰和突出。金沙遺址祭祀?yún)^(qū)中出土的“太陽神鳥”金飾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太陽崇拜和太陽神話的最好實物記錄。金沙遺址祭祀?yún)^(qū)中還出土了一件帶柄有領銅璧形器,其環(huán)面上首尾相接,展翅飛翔的三只神鳥裝飾與“太陽神鳥”金飾一樣,是古蜀人對太陽和陽鳥的強烈崇拜的真實寫照。(完)

中國新聞網(wǎng)·四川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本網(wǎng)或中國新聞網(wǎng)·四川新聞"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新社,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四川新聞"。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非本網(wǎng))"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wǎng)聯(lián)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聯(lián)系方式:中國新聞網(wǎng)·四川新聞采編部 電話:+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