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頁 > shms > 四川在線

白蛉活躍期 四川疾控提醒警惕中招“黑熱病”
2023年08月05日 15:08 來源:四川在線 編輯:曹惠君

  每到夏秋季節(jié),一種長著白色絨毛翅膀的小飛蟲開始蠢蠢欲動。這種似蚊而非蚊的小飛蟲名為白蛉,渾身披滿絨毛,有著一雙烏黑的大眼睛。黎明或黃昏是白蛉一天中喜歡外出的時刻,它們在尋覓一種“珍貴的食材”——犬類、野生動物、人類血液。而這,正是它傳播利什曼病的方式。

  由于患者常表現(xiàn)為發(fā)熱及皮膚暗沉,此病又稱“黑熱病”。四川疾控專家提醒,這種疾病因患病后出現(xiàn)長期發(fā)熱、乏力消瘦、鼻腔出血等癥狀,常被誤診為白血病、腫瘤等其他疾病而延誤治療。如果得不到及時正確的醫(yī)治,患者很可能在得病后1—2年內因合并其他感染性疾病而死亡。

  看似撲朔迷離的癥狀背后,疾病的真兇其實是一種寄生蟲,利什曼原蟲,白蛉是傳播媒介。當白蛉叮咬病人、病犬等宿主時,利什曼原蟲就同血液一起被吸食進白蛉胃內,并分裂繁殖,移行聚集在白蛉的咽或喙部,在下一次叮咬時,侵入人或犬等體內,引發(fā)新一輪的感染。進入人體內的利什曼原蟲會侵入巨噬細胞,隨著淋巴或血流到達人體各個部位,損傷脾、肝、骨髓和淋巴結,產生長期不規(guī)則發(fā)熱(持續(xù)2周以上)、乏力、體重下降、出血傾向(鼻子或牙齦容易出血)、肝脾及淋巴結腫大、腹瀉等一系列癥狀。

  我國上世紀50年代末基本消滅黑熱病

  但在6省區(qū)威脅依然存在,四川近年有本地病例

  據四川疾控專家介紹,黑熱病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guī)定的丙類傳染病,在我國曾經有廣泛流行,流行區(qū)域分為三類——丘陵和高原地區(qū):我國山區(qū)及黃土高原地帶,當前主要為甘肅、陜北,川北及晉中、南一帶,主要傳染源為感染利什曼原蟲的病犬(也稱為癩皮狗),由中華白蛉傳播;荒漠地區(qū),即新疆和內蒙古阿拉善盟的荒漠地帶,傳染源為感染利什曼原蟲的野生動物,由吳氏白蛉和亞歷山大白蛉傳播;平原地區(qū),主要集中在我國冀南、山東、蘇北、皖北等平原地區(qū),傳染源為感染了利什曼原蟲的病人,由中華白蛉傳播。

  該專家提醒,雖然我國已在上世紀50年代末宣布基本消滅黑熱病,但當前在前兩類流行區(qū),黑熱病并未消失,特別是山西、甘肅、陜西、新疆、四川和河南6省(自治區(qū)),黑熱病的威脅依然存在。我省九寨溝、黑水、茂縣、汶川、理縣和北川等6個縣,近年來均有過本地病例報道。

  根據相關文獻,當前我國報告的黑熱病人主要為0至5歲嬰幼兒和61歲以上人群。受感染白蛉叮咬的人,僅有一部分會出現(xiàn)典型的黑熱病,大多數人呈隱性感染或亞臨床型,在營養(yǎng)不良、腫瘤等免疫缺損的情況下發(fā)展為黑熱病。

  消滅病原體就能治愈疾病

  黑熱病流行區(qū)生活的居民或游客,要做好這些防護

  四川疾控專家提醒,黑熱病流行區(qū)生活的居民、或前往黑熱病流行區(qū)的游客,一定要在白蛉活躍的夏秋季節(jié)做好防護。推薦使用浸藥蚊帳、紗門紗窗預防白蛉叮咬,減少在黎明黃昏時刻的戶外活動,外出時盡量穿著長衣長褲,在裸露皮膚涂抹驅蚊劑,減少被白蛉叮咬的機會。

  如果懷疑自己得了黑熱病,怎么辦?專家建議,首先,不急著自我診斷,回憶自己是否有在黑熱病流行區(qū)被白蛉叮咬的可能情況;如果有“流行病學接觸史”,結合長期發(fā)熱、乏力消瘦、容易出血或貧血等身體癥狀,及早就醫(yī)并告知醫(yī)生相關信息,進行針對利什曼原蟲的病原或免疫學檢測,以免延誤病情,產生不可逆的身體損傷。

  雖然寄生蟲病聽起來可怕,但只要針對病原體——利什曼原蟲進行消滅,就能治愈疾病。目前治療黑熱病的首選藥物為葡萄糖酸銻鈉(斯銻黑克),對絕大多數患者來說都能起到良好治療效果!“籽╋w 四川在線記者 魏馮

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本網或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新社,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lián)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聯(lián)系方式: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采編部 電話:+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