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頁 > shouye > 四川日報

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科研指導意見出臺
2021年05月26日 09:04 來源:四川日報 編輯:曹惠君
分享到:

內容摘要:提高圈養(yǎng)種群遺傳多樣性,確保遷地保護種群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有待進一步研究。

  本報訊(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王代強)近日,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省管理局制定印發(fā)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科研指導意見,在對大熊貓保護現狀進行分析基礎上,結合大熊貓公園試點期間遇到的問題和面臨的困難,提出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科學研究的重點方向。

  大熊貓科研還有哪些空白和不足?指導意見列出以下六點:

  一是大熊貓野生個體基礎生態(tài)學數據仍然缺乏。四川大熊貓野生個體生態(tài)學研究,早期主要集中在臥龍、王朗、唐家河等局部的保護區(qū),且研究的方向比較分散,缺乏長期、系統(tǒng)性科學研究。

  二是遷地保護種群面臨種群健康問題。如何提高圈養(yǎng)種群生存活力,避免出現個別大熊貓后代過多,形成“霸群”現象;如何建立可持續(xù)性有效監(jiān)測,提高圈養(yǎng)種群遺傳多樣性,確保遷地保護種群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有待進一步研究。

  三是國家公園基礎管理信息數據缺乏。有關國家公園內大熊貓種群數量、分布和生存現狀等主要資料來源還是幾年前開展的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數據,缺乏最新的、系統(tǒng)性的資料。

  四是各類干擾對大熊貓種群的影響程度和機制仍然未知。在大熊貓國家公園范圍內,針對不同類型的人類活動對大熊貓的影響程度、范圍亟待全面評估,作用機制有待深入研究,針對各種人為干擾的消減技術有待進一步研發(fā)。

  五是大熊貓群落生態(tài)學的研究仍然缺乏。對大熊貓動物群落的種間關系、食物網結構、干擾對動物群落結構的影響等方面的研究還較為缺乏。

  六是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體制機制可借鑒經驗缺乏。如何建立國家公園內集體所有自然資源生態(tài)補償機制,如何實現中央事權、分級管理,如何明晰國家公園自然資源產權、劃分權責,如何更加有效地對國家公園內自然資源進行監(jiān)管等都值得探討。

  指導意見提出了大熊貓科研重點方向,包括大熊貓國家公園本底資源調查,野生大熊貓棲息地評估、恢復、改造,大熊貓監(jiān)測體系和新型保護技術研發(fā),大熊貓野化放歸及小種群復壯技術體系的建立,圈養(yǎng)大熊貓繁育與種群健康發(fā)展,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及社區(qū)發(fā)展等。

  在支持大熊貓科研方面,指導意見明確,大熊貓國家公園省、市(州)、縣各級管理部門將對符合重點研究方向的科研團隊給予人力、物力和行政審批上的支持。簡化審批程序,派出科研協(xié)作者參與項目,為科研團隊提供交通、食宿上的便利。

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本網或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新社,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聯系方式: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采編部 電話:+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