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頁 > shouye > 四川在線

四川中秋竟有“送瓜”習俗 還有這些冷民俗你可知?
2021年09月20日 09:39 來源:四川在線 編輯:堯欣雨
分享到:

  四川在線記者 邊鈺

  “十二度圓皆好看,其中圓極是中秋”。中秋節(jié),又稱仲秋節(jié)、團圓節(jié)等,是中國四大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作為一個寄托著團圓、思念情感的節(jié)日,中秋節(jié)有著十分豐富的民俗。中秋節(jié)起源何時、在四川又有著哪些特別的民俗?9月19日,“巴蜀講壇”在省圖書館開講。這一期,四川省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副主席李建中做客講壇,為讀者解讀中秋文化和中秋民俗。

  送瓜、摸秋、樹中秋、燒寶塔燈……一系列趣味民俗的精彩放送,讓讀者聽得意猶未盡。

  中秋節(jié)起源于天體崇拜

  中秋起源于遠古,普及于漢代,定型于唐朝,盛行于宋朝,到明清時成為與春節(jié)齊名的重要傳統(tǒng)節(jié)日。之所以名為“中秋”,源于古人以農歷的七、八、九三個月為“秋季”或“三秋”,而八月十五恰值“三秋”之半,所以叫“中秋”。

  李建中說,中秋應起源于古人的自然崇拜,具體說是天體崇拜,也就是源于對月亮的崇拜。秋天是糧食成熟的季節(jié),也是祭拜月亮的時候。東漢許慎《說文》對“秋”的解釋:“秋,禾谷熟也!薄稜栄拧氛f:“秋為收成!鞭r歷八月是收獲糧食的時候,為了表達喜悅之情,人們會歡聚在一起慶祝豐收。同時,拿出一部分食物來祭祀神靈,感謝它們的賜予,祈求保佑來年獲得更大的豐收。在祭祀的天地神靈中,月神當然是主要對象了。不過,李建中解釋,早期祭月的日子,是在二十四節(jié)氣的“秋分”。由于秋分的時間對農歷來說每年不固定,不一定正好在圓月之日。所以,后來人們選月亮最圓、最亮的八月十五取代“秋分”,使之逐漸成為拜月、祭月的固定日子。

  盡管有著祭月、拜月、賞月的習慣,然而直至唐代初年,中秋才開始成為約定俗成的重要傳統(tǒng)節(jié)日!堕_元天寶遺事》記載,中秋之夜,唐玄宗與楊貴妃在太液池旁賞月,不知不覺玉兔西沉,唐玄宗悵惘至極,于是下令在池旁修建百尺高的“賞月臺”,作為來年之用。

  宋代以后,中秋已經成為全民性節(jié)日,濃郁的節(jié)日氛圍直趕春節(jié)。

  放火把、樹中秋 中秋習俗趣味多

  中國幅員廣闊,由于地理、歷史和氣候上的差別,各地中秋風俗不盡相同,其間不乏興替變化。 總體來看,中秋節(jié)的民俗,主要有拜月祭月、賞月玩月、團圓宴飲、吃月餅賞桂花、講聽月宮故事、玩兔兒爺、中秋祈福、慶祝豐收、歡度中秋等。到今天,拜月、祭月的活動少了,但觀月、賞月和吃月餅、慶團圓、玩花燈、慶豐收等內容一直保留了下來。

  豐富的民俗活動構成了中秋燦爛的節(jié)慶圖景,也為這一節(jié)日增添了諸多美好的情感寄托。李建中提到,中秋之夜,在安徽一些地方,有“放火把”的風俗,人們用麻桿、稻草等扎制成丈余長的火把,點燃了高舉著,歡天喜地奔向村邊、大路、田野,奔騰跳躍,與;瘕垺⑽杌皙{的人們遠近呼應。青少年們玩到深夜方才盡興。

  “樹中秋”是南方許多地方的民俗,是指將燈彩高高豎起來,所以也叫“豎中秋”。小孩子們在家長幫助下用竹和紙扎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方形燈,橫掛在短竿中,再將一根一根的短竿固定于高桿上,然后高高豎舉起來,彩光閃耀,為中秋增添了熱鬧歡樂的氛圍。

  在南方,不少地方還流行中秋夜燒寶塔燈的民俗。寶塔燈,即由兒童們收撿的瓦礫磚塊搭成寶塔形狀的燈!吨腥A全國風俗志》卷五記: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圓塔形,有多孔。黃昏時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燒之。俟瓦片燒紅,再潑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時四野火紅,照耀如晝。直至夜深,無人觀看,始行潑息,是名燒瓦子燈。”廣東潮州的燒瓦塔,也是以磚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樹枝燒起火來。同時還燃煙堆,就是將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結束后燒燃。

  中秋玩花燈,則多集中在南方,廣東佛山的中秋花燈最具代表性,聞名遐邇,有各種各式的彩燈。過去四川人過中秋,不少地方也有賞花燈的民俗,比如松潘古城。如果中秋夜月亮好,老成都人喜歡三五成群到錦江邊放河燈。河燈有船形、四角形、梅花形、荷花形等,用彩紙疊好,抹上清油,中間用油棉花做信子,美觀又不沉水。這些河燈帶著人們美好的祝愿,在月光、燭光、波光的交相輝映中,漸漸地消失在天際。兒童們則喜歡在柚子上插一根竹竿,然后插滿香,拿著竹竿沿街舞動,叫作“舞流星香球”。清末民初成都舉人馮家吉撰《錦城竹枝詞百詠》“八月”條曰:“茶半溫時酒半酣,家人夜飲作清談。兒童月餅才分得,又插香球舞氣柑!

  此外,成都人將中秋祭月稱為“敬月光”,民間傳說,八月十五為月光菩薩生日。中秋節(jié)前后數(shù)日,各街坊辦“月光會”。成都范圍內,最熱鬧的當屬金堂縣月光會,要熱鬧十來天。同時,在中秋前后,老成都人在中秋還有一項很特殊的習俗,就是在中秋“收賬”或“還清賬”,“這樣過節(jié)才踏實!

  除了這些,各地還有舞火龍、玩兔兒爺、追月、跳月、搭“望月架”等中秋習俗,它們相互輝映,為中秋注入了豐富的內涵和多彩的節(jié)日氛圍。

  四川中秋也有送瓜習俗

  中秋的一些習俗中,還和子孫繁衍有著聯(lián)系。李建中提到,“摸秋”是流行于黃河中下游、淮河流域、長江流域等地的中秋習俗。這種習俗具有民間意趣,中秋節(jié)之夜,婚后尚未生育的婦女,在小姑或其他女伴陪同下,乘著月光來到田間瓜架、豆棚下暗中摘取瓜豆。人們傳說,中秋這天,送子娘娘要下凡,所以未生育的已婚婦女摸秋若不被發(fā)現(xiàn),可早得子。民間相傳,摸到南瓜的即可生男孩,因為“南”與“男”諧音;摸到扁豆則生女孩,因為扁豆也稱“娥眉豆”。

  在四川等地,過去中秋節(jié)流行一種與摸秋類似的民俗,叫“送瓜”或“偷瓜”。老成都過中秋就流行偷瓜送瓜的習俗,清嘉慶二十一年刊《華陽縣志》:“八月十五曰'中秋’……好事者潛摘園瓜,以鼓樂奉遺親友,謂之送瓜,為誕子兆。”有《成都竹枝詞》說:“彩亭鑼鼓送南瓜,送到人家一片嘩。吃罷酒宴才散去,明年是否有嬌娃?!”

  在涼山州的西昌,過去“送瓜”習俗非常流行,堪稱是最具西昌特色的中秋節(jié)民俗。中秋節(jié)當天,由兩個小伙子帶著小男孩到瓜田里將預先選定的一個新鮮瓜摘下,交給送瓜童子抱在懷中,送到接瓜人家。按習俗,一般多選南瓜,預示生個兒子。

  為什么中秋節(jié)會產生“摸秋”或“送瓜”習俗呢?李建中解釋,因為中秋節(jié)前后正是瓜類豐收的時節(jié);為什么是送瓜而不是送別的什么呢?這一是因為瓜類多籽,送瓜即為送籽(子)嘛;二是因為“瓜”的讀音與嬰兒啼哭聲相近。在古人看來,秋收季節(jié)蘊藏著生育和繁殖的希望。

  成都月餅的老祖宗是“芝麻餅”

  中秋節(jié)除了玩,吃什么,也是這個節(jié)日重要的一環(huán)。李建中提到,在古代,中秋宴飲以宮廷最為精致講究。如明代宮廷時興吃螃蟹,螃蟹蒸熟后,眾人圍坐品嘗,佐以酒醋。宴桌區(qū)周圍,擺滿鮮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時鮮,演出中秋的神話戲曲。清代時,宮廷多在某一院內向東放一架屏風,屏風兩側擱置雞冠花、毛豆枝、芋頭、花生、鮮藕。屏風前設一張八仙桌,上置一個特大的月餅,四周綴滿糕點和瓜果。清代滿族學者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中說:“至十五月圓時,陳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雞冠花。是時也,皓魄當空,彩云初散,傳杯洗盞,兒女喧嘩,真所謂佳節(jié)也。”

  直到現(xiàn)在,中秋吃什么仍是國人關注的話題。不過,中秋怎么吃,吃什么,各地也有所不同。李建中說,南京過中秋,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打糍粑,是過去川、渝等地過中秋節(jié)的獨特民俗。不過,他提到,“這個糍粑和我們現(xiàn)在飯店見到的方塊紅糖糍粑不同,是自己手工做的老四川用碓窩打的原汁原味的糍粑。后來成都的名小吃三大炮,其實就是過去中秋節(jié)傳統(tǒng)糍粑演變而來的!惫鸹ê凸鸹ň疲彩侵星锕(jié)的應景植物和食物!芭f時,成都過中秋,許多人家都要專門買一些新都等地出產的桂花糕、桂花糖和桂花酒,以便在祭拜月亮之后,全家人一起享用!

  中秋最常見的食物,當然是月餅。月餅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在古代最早以祭拜月神的供品出現(xiàn)。不過月餅并不是隨著中秋同時誕生。李建中補充,月餅,最初只是中秋賞月和團聚宴飲過程中偶然出現(xiàn)的一種食品而已。但其圓圓的形狀和香甜的味道討喜又討彩,自出現(xiàn)后便被打上了“團圓”的標簽,受到人們的廣泛歡迎。至于過去成都人吃的月餅和現(xiàn)在不同,“成都月餅的老祖宗,是麻餅,也就是芝麻餅:在圓圓的面餅餅上,撒上芝麻烘烤成金黃色,中秋夜先當成祭品擺起,祭完月神后,一家人分食。”

  在講座最后,李建中總結,盡管中秋民俗紛呈,不過歸納起來,主要內涵不外乎是感恩昨天、歡度今天、祝福明天。這些民俗,飽含著人們對大自然和祖先的敬畏之心與感恩之心,表現(xiàn)出人們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聰明智慧,充滿了對家人團圓的喜悅之情、對美好未來的希望之夢。

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本網或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新社,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lián)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聯(lián)系方式: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采編部 電話:+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