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頁 > whty > 四川日報

總臺戲曲春晚定檔2月11日 錄制主場在德陽
2024年02月06日 09:18 來源:四川日報 編輯:曹惠君

  2月5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24年春節(jié)戲曲晚會》新聞發(fā)布會在北京梅地亞中心舉行。記者從會上獲悉,今年總臺春節(jié)戲曲晚會將于農歷正月初二(2月11日)晚8點在央視綜合頻道和戲曲頻道并機首播,春節(jié)期間在綜藝頻道、戲曲頻道重播。晚會此前已在四川省德陽市完成前期錄制。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jié)目中心負責人介紹,今年的春節(jié)戲曲晚會設置了露天主會場、古戲臺多維空間,還以小劇場戲劇形式營造沉浸式觀演氛圍,在戲曲本體的基礎上,突出時尚化、年輕態(tài),以國風、國潮的全新演繹唱響青春旋律。

  晚會匯聚了來自全國20多個戲曲劇種,60多家戲曲院團、院校,集結百余位戲曲名家和優(yōu)秀青年演員。其中年齡最大的是84歲高齡的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尚長榮,年齡最小的是3歲多的戲曲萌娃。

  晚會以11個各具創(chuàng)意的節(jié)目為主體,既有戲迷票友喜歡的名家名段,也有取材于古代文明、文化瑰寶的戲曲樂舞,將戲曲藝術與文物活化、地域文化、民俗風情融合創(chuàng)新;既有充滿人間煙火氣的地域特色,也有在虛實相生的景觀中亮出絕技絕活的影視戲中戲。央視戲曲頻道還打造文化紀實專題節(jié)目《“蜀”你有戲》展現(xiàn)四川風土人情。

  這是繼去年首次將主場移步戶外后,總臺春節(jié)戲曲晚會再次走進山水之間。晚會以“龍興九州 福聚四海”為主題,傳遞“過大年看大戲”的喜慶氛圍。

  作為本次晚會錄制地,德陽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有“沉睡數(shù)千年,一醒驚天下”的三星堆遺址,龐統(tǒng)祠、諸葛雙忠祠等三國文化遺跡,還有全國“四大年畫”之一的綿竹年畫。這里還孕育了“川菜川劇之父”李調元、南宋著名理學家張栻、特級英雄黃繼光等杰出人物。(記者 侯沖)

  登臺表演變臉 德陽娃娃亮相戲曲串燒

  2月5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24年春節(jié)戲曲晚會》新聞發(fā)布會行將結束時,一組戲曲串燒點燃全場。

  首先登臺的是川劇拿手絕活——變臉。4位表演的孩子中,有兩位來自德陽市華山路學校,個頭高一點的叫張峻熙,讀六年級;個頭矮一點的叫謝子涵,讀三年級。

  兩人學習變臉的時間不長,張峻熙學了一年多,謝子涵只有6個多月。他們都是戲迷,跟著爺爺奶奶哼唱,對神秘莫測的變臉藝術如癡如醉。

  帶兩位小朋友來京演出的華山路學校教師雷季龍告訴記者,學校在2005年就成立戲劇團,每年還會舉辦戲劇節(jié)。學校每周五下午安排兩節(jié)戲曲課,定期邀請川劇演員來校指導。校園精心營造戲曲文化,例如打造戲曲長廊,展現(xiàn)京劇、秦腔、黃梅戲等各大劇種的重要劇目、人物角色等。在如此濃郁的戲曲氛圍下,整個華山路學!鞍喟喑蓤F、人人參與”。

  與兩位小朋友一起來京的,還有德陽本土川劇演員劉平。“兩個娃娃都很刻苦!彼f,別看謝子涵學習變臉只有半年多,但已經可以變8張臉,還能回一張臉(“回臉”是變臉的一種技法,指的是變完復原到演員本來面目后,再變回一張臉)。

  劉平在德陽有自己的川劇工作室,他注意到,“戲曲進校園”活動啟動以來,越來越多的家長愿意送孩子來學習川劇。他希望越來越多的孩子能感受到川劇的魅力,有機會走出四川,在全國范圍內演出。(記者 侯沖 發(fā)自北京)

  延伸閱讀

  2024年總臺春晚完成第四次彩排

  2月4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24年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順利完成第四次彩排。節(jié)目經過反復打磨日臻成熟,各環(huán)節(jié)銜接流暢自然,整場晚會春潮涌動、活力滿滿。

  “春”的意象在晚會多個創(chuàng)意節(jié)目中巧妙呈現(xiàn)。武術節(jié)目中再現(xiàn)中國武術經典,一招一式剛柔并濟,盡顯春日里的勃勃生機;舞蹈節(jié)目創(chuàng)新演繹經典名作,充滿天真童趣的少兒舞蹈與芭蕾相結合,洋溢著蓬勃生長的盎然春意;來自全國各地的民歌原生態(tài)演唱者帶來一組民歌串燒,贊美家鄉(xiāng)的錦繡山河、滿園春色。

  不少新面孔首次登上春晚舞臺,為節(jié)目注入新活力。京劇馬派名家朱強與麒派名家陳少云共同演繹經典劇目《龍鳳呈祥》,共話“南麒北馬”的梨園佳話;青年越劇演員陳麗君、李云霄與多位京劇、評劇、潮劇等青年演員共同呈現(xiàn)新時代戲曲百花園姹紫嫣紅的繁榮景象。(叢雨萌 記者 邊鈺)

  (來源:四川日報)

中國新聞網(wǎng)·四川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本網(wǎng)或中國新聞網(wǎng)·四川新聞"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新社,未經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wǎng)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四川新聞"。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非本網(wǎng))"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wǎng)聯(lián)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聯(lián)系方式:中國新聞網(wǎng)·四川新聞采編部 電話:+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