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主角】
巴中市南江縣紅光鎮(zhèn)柏山村黨總支書記 杜偉
11月25日9時左右,記者乘車從恩廣高速正直出口下高速,拐進縣道,一條蜿蜒的柏油路直達巴中市南江縣紅光鎮(zhèn)柏山村村委會。漫山遍野的葡萄園里,村民們正趕在11月底前完成冬季田間管理。
脫貧攻堅戰(zhàn)中,柏山村退出貧困村序列,開始大力發(fā)展葡萄產業(yè),目前種植葡萄1230余畝。今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首次突破100萬元。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增強脫貧地區(qū)和脫貧群眾內生發(fā)展動力。”柏山村黨總支書記杜偉表示:“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我們將在葡萄產業(yè)的種植技術、銷售理念上進一步突破,讓脫貧群眾的生活更上一層樓。”
從“會種地”到“慧種地”
“當初說要在這里種葡萄,大家都覺得不可想象!毖刂锕 ⑸狡,記者跟隨杜偉一路往山勢較高的地方走,在一處制高點的位置停了下來。從這里俯瞰,層層疊疊的梯田都搭起了葡萄架,覆蓋了白色的塑料大棚。
走進葡萄種植大戶王海的葡萄園里,伴隨著旋耕機的轟鳴聲,葡萄架下翻起來的泥土混合著攪碎的枯枝敗葉飛濺。
34歲的王海是杜偉“三顧茅廬”回引的返鄉(xiāng)人才,也是全村最先規(guī)模種植葡萄的人。在王海的帶動下,村民們開始種植起了葡萄。
王海說,柏山村的土地大都是黏土,通氣透水性差,實際上不太適合種植葡萄。因此,“改土”是柏山村進行葡萄種植的第一步。
在學校期間,王海學的是作物栽培學,畢業(yè)后曾在一家農資公司工作,對巧用肥料調解土壤酸堿度的“改土”方法十分精通。旋耕機松土后,鏟上堆肥的葡萄藤覆蓋還田,再灑上富含微量元素的有機水溶肥沃土。
柏山村種植葡萄采用灌溉技術。之前,柏山村常年缺水。近年來,為支持當地發(fā)展葡萄產業(yè),南江縣在該村新建2座水庫和17座山坪塘。為用好來之不易的水源,在柏山村的葡萄園里,每行葡萄樹根部土地表面都布置了一組細長的水管,實施水肥一體化滴灌帶。采用灌溉技術能精準保障每株葡萄樹的適度灌溉!熬瓦B今年極端高溫天氣期間,葡萄園也沒缺過水!倍艂フf。
用“新農具”干“新農活”
臨近中午,記者將車開回村委會旁邊的停車場。近年來,為方便游客進村采摘葡萄,柏山村先后建起4座停車場,可停放至少200輛小轎車。
杜偉介紹,目前柏山村種植了夏黑、醉金香、黑巴拉多等10余個品種的葡萄,采摘期可從每年的7月持續(xù)到10月。“像紅提這種常規(guī)品種,我們就直接走大宗水果批發(fā)市場。一些比較有特色、種面較小的品種,我們就留下來辦采摘節(jié)!
采摘節(jié)的客源從何而來?答案在手機上。自2020年開始舉辦采摘節(jié)以來,柏山村就不斷嘗試線上宣傳,“一方面,通過平臺邀請主播到村里的葡萄園進行短視頻直播;另一方面,發(fā)動葡萄種植戶做自己的抖音號宣傳推廣!倍艂ソ榻B,“前段時間有名西昌客商就是通過抖音平臺找到我們的,一下子拉走了上千斤葡萄!苯衲耆宓钠咸讯歼M入豐產期,采摘節(jié)辦得十分熱鬧,僅開幕式當天的銷售額就達到100多萬元。
在杜偉看來,“短視頻+直播”正是鄉(xiāng)村振興的“新農具”。
“黨的二十大報告在關于到二〇三五年我國發(fā)展的總體目標中提到,‘基本實現(xiàn)新型工業(yè)化、信息化、城鎮(zhèn)化、農業(yè)現(xiàn)代化’。貫徹落實好黨的二十大精神,我們要用好‘新農具’干好‘新農活’!倍艂フf,接下來,村里將組織一批種植大戶參加電商培訓,爭取在線上推廣方面取得好成績。
“今年,村集體收入已達110萬元,我們打算留40%的資金用于葡萄園的管護工作,20%的資金分給脫貧戶……”走在葡萄藤架下,杜偉和王海從田間管理談到村里未來的發(fā)展。
【一線聲音】
柏山村葡萄種植大戶王海:柏山村曾經是典型的貧困村,因為沒有產業(yè),大部分村民只能外出務工。如今,通過規(guī)模發(fā)展果蔬產業(yè),我們不僅脫了貧,也實現(xiàn)了傳統(tǒng)農業(yè)向現(xiàn)代農業(yè)的轉型。新時代新征程中,我希望帶領村民們進一步提升葡萄品質,讓柏山村的葡萄產業(yè)步子邁得更穩(wěn)、走得更遠。
柏山村村民王俊平:漫山遍野的葡萄園就是我們的新生活。我和老婆都在葡萄園里務工,現(xiàn)在一年的收入比以前種地強多了,兩個兒子讀書的錢不愁,還能就近照顧老人。我希望家鄉(xiāng)的葡萄產業(yè)越做越強,給我們帶來更高的收益。
【記者手記】
讓“新農人”成為“興農人”
全面推進鄉(xiāng)村振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是需要答好的時代“考卷”。
答好這張“考卷”,關鍵在人。在柏山村,我們了解到,除王海外,村里近年來還引回2名返鄉(xiāng)能人。其中,一名90后蔬菜種植大戶承包200多畝土地種蔬菜、建魚塘?梢哉f,在如今的農村,生產方式現(xiàn)代化、種養(yǎng)方式集約化、營銷手段多元化已成為發(fā)展趨勢!靶罗r人”正從“靠天吃飯”向“藏糧于技”轉變。
然而,要想讓“新農人”成為“興農人”,僅靠農業(yè)創(chuàng)業(yè)者的“十八般武藝”遠遠不夠。在黨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新農人”的回歸與成長需要各級政府提供多方面的政策引導和資源支持,設身處地解決“新農人”的后顧之憂,讓更多“新農人”愿意回、干得好、留得下,成為“興農人”。
施皓文 馬小米 記者 鐘帆